
這段時間,網上火爆流傳的一個段子讓人“啼笑皆非”。在這個段子里,某地城管大隊隊員每人領到發展三個地攤的任務,甚至領導要以身作則地發展五個地攤!段子的背后,是城管和擺攤人從“貓鼠游戲”,向著“魚水情”的關系來了180度轉變!
關系轉變的背后,有著深層次的經濟原因。因為受疫情這一“黑天鵝”的影響,有太多人的工作、收入受到影響。而為了幫助更多人恢復元氣,政府也把保就業當作頭等暖民心的大事。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近40次提到了“就業”。這么看來,今年的就業形勢可謂非常嚴峻。而要保就業,就必須充分發散思維,使出一切能夠想到的辦法。
其中,具有“小快靈”等特點的地攤經濟,無疑是靈活就業的首選,也見效頗快。就像李克強總理提到的那樣,“西部有個城市,按照當地的規范,設置了3.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,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。”在如今的形勢下,地攤經濟儼然能夠扮演增加就業和收入的重要角色。

為此我們看到,在政策方面也是對地攤經濟大開綠燈。比如中央文明辦已表示,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,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、馬路市場、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。而各地城管部門也紛紛發布措施,為地攤經濟“松綁”。這樣的務實舉措,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引發全民創業的激情。
此外,很多互聯網企業也紛紛發布扶持計劃,為地攤經濟的發展出一份力。就像蘇寧推出“夜逛合伙人”等扶持計劃,為人們提供貨源、相關培訓、低息貸款等。微信支付也面向平臺所有使用面對面收款的微信支付小商家發布“全國小店煙火計劃”,在線下線上一體化、福利補貼、商家教育指南、經營保障支持方面輸出四大全新數字化政策。
在多種扶持計劃的支持下,人們能夠更輕松地將擺攤落到實處。說實話,這是一個難得的搶占風口、分得紅利的好時機。伴隨這股擺地攤熱潮的涌現,普通人也能尋覓到新的工作機遇,并讓自身的收入得以增加。無形之中,經濟的活力就能被全面歡迎。

實事求是地說,相比于此前的網購、大型超市和商場等,地攤提供了又一個高性價比選擇。地攤就像是毛細血管一樣在滲透大街小巷,為城市帶來更多煙火味兒。而這股煙火味兒,其實也在彰顯出勃勃生機。
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是,無序地擺地攤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。這就要求有關部門要進行積極的引導,在不影響疫情防控、污染防治、安全出行、消防通道、環境衛生以及不侵害他人利益等前提下,讓地攤經濟有序地展開、推行。屆時,各種各樣的地攤就將有望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,并充滿歡聲笑語。